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与中国储能水网战略研究
科技、体制、空间——振兴中华三大要务。
科技,包括科技创造、科技创新、科技应用。这是在错失了前三次工业革命机会之后,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体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自主改革。自主,是根据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基本国情,自主设计,稳步推进,千万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要受制于人。其目的,是让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空间,就是发展空间,包括国际发展空间和国内发展空间。
几百年来,以西方为代表的国际空间拓展方式是武力侵略、殖民统治,再发展到金融霸权。我国以和平方式拓展国际发展空间,主要有“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便是这种共赢和平方式,只要触及帝国霸权,同样遭到莫须有的无端打压。因此,在中华民族崛起和振兴途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国内发展空间作为支撑和回旋,这正是提出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原因。
拓展国内发展空间的最大潜力在西部,挖掘西部潜力主要在于气候生态改善和荒漠化治理,做好西部荒漠化治理的关键在于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做好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和战略布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储能水网战略研究的客观要求。
通过对青藏高原低气压、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下的季风系统、大气环流规律的深入研究,找到西北地区气候环境、水土生态发生历史巨变的深层原因。结合黄河来沙量锐减、水沙关系动态演变,长江、西南诸河水资源高效利用,“双碳”目标下“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战略等“水土气能”全要素,以更广阔的视野,统筹长江流域与西南诸河未经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统筹华北与西北、黄河流域与西北内河流域,统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统筹调水与水汽环流、调水与气候生态、调水与“碳中和”战略、调水与电网储能调节、调水与国土空间高效利用、调水与培养西北地区增长极等方方面面的内在关系,以系统思维,全局观念深度研究,提出全面、系统解决华北、西北生态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的三大系列解决方案。
一是从三峡水库调水到郑州上游入黄河的“引江济黄”调水工程。该调水工程总投资约1500亿元,年均调取三峡水库3-9月份腾库防汛及汛期富余的水资源170-238亿m³,经丹江口水库调蓄后,按需为华北平原供水,并置换华北平原每年145亿m³的黄河用水指标,增加黄河上中游用水。加上黄河上中游玛若湖、黑山峡水库、古贤水库的配套建设,增加黄河上中游320亿m³的调节库容,实现黄河水资源留丰补枯高效利用;再通过安羌-麦尔玛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从大渡河干支流麻尔曲调水到黄河贾曲的“引大补黄”调水工程作为备用水源。由此,每年将有效增加黄河上中游145亿m³的用水量,一举解决雅布赖山以东民勤-阿拉善地区、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华北平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用水需求。
二是从藏东南诸河调取还没有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一期工程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年均调水430亿m³,二期工程从雅鲁藏布江年均调水580亿m³),解决雅布赖山以西内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生态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用水的“藏水北调”工程。并在“四江并流”处,通过“四江连通”工程,调取没有开发利用的怒江(140亿m³)、独龙江(32亿m³)水资源,回补金沙江、澜沧江上游调走的水源,避免金沙江、减少澜沧江上游调水对其中、下游带来的发电损失。
三是以“风光水储一体化”工程方案,打造“柴达木-塔里木”太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通过调水,实现储能、发电,做到调水与储能、发电相向而行,互利双赢,既解决风、光间歇性能源不稳定的储能调节问题,又解决“藏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费用问题,在储能、发电中收回调水工程投资,实现零成本调水,解决用水负担之忧;在精准区域的用水中,激活水汽环流,增加降雨,改善气候和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用水效果。从而实现调水综合效益多重倍增的最大化。
以上系列解决方案,我们做了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均已成熟,只要国家给予许可并出台系列相关政策,即可着手筹备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