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1-06-28 21:23:58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 张一鸣)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至今,有效缓解了我国华北地区用水的紧张局面,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应当如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是颇受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了《问水大西北》作者何承生,他专业研究调水工作十多年。何承生认为,在保证生态绝对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遵循规律,以历史视野,全局眼光,统筹谋划我国水资源总体战略布局,充分利用好水资源的多重属性,力争以最小的调水代价,最佳的用水效果,可以持续地改善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实问题,确保拿出来的规划设计方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中国经济时报: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至今,如何看当前的进展?
何承生: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实施进展顺利,不仅缓解了华北平原用水的紧张局面,还为后续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东、中线二期工程和西线工程都还在研究和论证过程中。我相信,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会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研究和论证工作。
中国经济时报: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的调水工程应当如何推进?
何承生:“系统观念、遵循规律、节水优先、经济合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构建国家水网”这六个方面,是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研究和论证工作的根本遵循。六个根本遵循的最终结果,就是要确保拿出来的规划设计方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这六个根本遵循?
何承生:系统观念是要以历史视野,全局眼光,统筹谋划我国水资源的总体战略布局;遵循规律是要研究规律,顺应规律,一切按规律办事;节水优先是要节约用水,保证水资源不被污染,尽量做到水资源无害化重复利用;经济合理是要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多重属性,以最小的调水代价,最佳的用水效果,力争做到调水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要保护好调水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提高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生态质量和生态水平,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要统筹水资源时空布局,科学构建安全、高效的国家水网。
中国经济时报:您的研究有哪些重点考虑?
何承生: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确保黄河流域和华北平原的用水安全;二是恢复西北地区的气候和生态。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人口密集区,重要经济区,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地。由于水资源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许多自然河道断流、河湖干涸、地下水超采、导致土地盐碱化、部分地区地面下沉等严重危害。这种现象是违背自然规律,无法维持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我们实施的东、中线调水工程,主要供应城镇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还有很大的缺口。因此,我们考虑以抽水蓄能方式调取三峡水库汛期洪水,经丹江口水库,重新开辟一条联通淮河、黄河、海河自然河道的中线二期大流量调水工程,确保华北平原自然河道、湖泊、干渠、灌渠、沟渠的常年活水流动。不仅彻底解决华北平原由于缺水导致的系列生态问题,恢复地下水,实现“藏水于地”战略,确保华北平原用水安全。而且可以置换每年使用的黄河水150亿立方米用于黄河中上游,同时解决了黄河中上游的缺水问题。
西北地区,在远古时期并不是当今的生态面貌,而是河湖纵横、草绿成荫的一派生机景象。经过我们大量的研究发现,西北地区气候生态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罗布泊湖水面积的不断萎缩直至干涸导致的。因此,我们考虑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之水集中于青海玉树,打造玉树真正中华水塔功能;穿过昆仑,在海西西部调蓄后,按需灌溉罗布泊地区。利用2000多米落差发电,打造风、光、水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调节调蓄基地,通过新能源发展战略收回工程投资;尾水发展以若羌为中心的系列产业集群和城市群,打造西北地区增长极,强化稳疆固藏战略要地;最后,尾水恢复罗布泊,润泽西北大地,改善陕甘宁蒙青晋整个西北地区气候和生态,西北大地焕发生机,重新变绿。